作者:刘若晴 |非对称战略精研社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来创造协同竞争优势的竞合战略。战略联盟持续的前提就是通过协同效应而产生双赢或多赢的“互惠”结果并形成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竞争壁垒。在利益分享和决策方面,联盟各方要保持平等性,一旦平等性被打破,联盟就将面临解体。微软和英特尔20多年的合作、冲突和几乎解体后的再度合作提供了我们对战略联盟深度理解的绝佳案例。
在提及微软(Microsoft)时,很多朋友会马上想起英特尔(Intel),反之亦然。这两位软件和硬件领域的巨头似乎很难在我们的脑海中分家,毕竟全世界大部分个人电脑(PC)都配有运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英特尔微处理器。
自从IBM在1980年选择英特尔和微软作为第一台IBM PC的核心组件以来,这两家公司就一直紧密相连。为推动PC产业的发展,它们强强联手组成了Wintel联盟,并一起垄断了PC产业链的高端。
不过在这“双寡头“风光的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Wintel联盟的长期博弈
虽然英特尔和微软一起成就了许多辉煌战绩,这“两口子”一路走来也并非风调雨顺。它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协调新产品的发布。微软的新操作系统就好比一列只在车站停留有限时间的火车。英特尔和其他“乘客“可以在这一小段时间内”上车“,例如提供软件驱动程序或做出其他改进。一旦错过时机,它们将不得不等待下一个操作系统的发布,而这通常需要5年时间。
而英特尔则遵行摩尔定律,每18到24个月就推出新的技术。微软希望英特尔“被拴在火车上”,而英特尔则希望微软加快操作系统的发布和改进。当合作的一方没有像另一方所期望的那样竭力进取时,问题就涌现了。例如英特尔在推出32位微处理器(386)后等了整整10年,微软才推出32位操作系统(Windows95)。
这两家公司的利润模型和定价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微软的利润来自于销售每台新PC的操作系统及向用户销售应用程序,而英特尔的利润来自于销售PC的微处理器。
因此,英特尔更倾向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收取高价,因为它不会从用户基数,即PC的总数量中获得直接收益。而微软为增加用户基数更倾向于在早期低价出售产品,并在后期逐步提高价格。这种定价模式导致英特尔的利润在某代PC的早期高于微软的利润,而微软的利润会随时间推移和用户基数的增加不断增长。
两家公司的利润曲线可以简单地通过下图表示。在0阶段,即“价值创造”阶段,两家公司在研发上进行投入。而0到T阶段则是“价值获取“阶段,这时两家公司会进行博弈,通过定价试图使利润最大化。当一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时间点T结束后,微软可能还会在S阶段通过向用户销售应用程序获取一定利润。
图片来源:LinkedIn: “Microsoft Windows vs. Intel: Cooperate or Compete?”
由于英特尔和微软在PC价值链利润池的百分比是固定的,英特尔过高的定价迫使微软以低于预期的价格出售其操作系统。这种现象在互补品中其实很常见。互补品需要彼此创造价值,但它们也会为获取利润互相竞争博弈。
就Wintel而言,英特尔对微处理器的要价越高,微软就越有压力降价,反之亦然。这适用于所有互补品系统:当公司进行了投资,客户对产品形成固定评估后,合作的一方对其产品收取的费用越高,另一方抬价的余地就越小。
由此可见,微软和英特尔看似和谐的合作关系背后其实一直存在长期的矛盾。从微软的角度来看,英特尔设定的价格太高了,尤其是在PC生命周期的早期。而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微软投资和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时间太晚了。
Wintel联盟的早期矛盾冲突
两家公司在利益不一致时也发生过不少摩擦。它们之间最大的冲突之一发生于1995年,起因是主体信号处理(NSP)技术,即一种为PC扩充多媒体功能的新技术。英特尔希望推广多媒体应用以打造更好的终端用户体验,并最终扩大PC市场、带动更多硬件销售。它开发了一种专门的软件技术,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在无需使用特殊芯片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应用程序。
NSP是一种不与Windows操作系统绑定的多媒体软件解决方案,因为软件开发人员可以绕开Windows,直接将图形处理指令发送给微处理器。英特尔认为电脑软件的功能越丰富,客户就越有动力购买速度更快的微处理器。
微软对英特尔的这一做法可谓怒不可遏。NSP不仅取代了外接芯片和电路板等硬件,还取代了软件。微软公开警告制造商它目前或在未来任何版本的Windows中都无意支持NSP,迫使PC制造商停止使用NSP技术。最终,由于NSP的运行需要微软的配合,英特尔被迫放弃计划。
类似的冲突后来出现在“MMX”上,即英特尔核心处理器的一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通过给微处理器增加57条新指令,英特尔希望提高电脑的多媒体(如音频、视频等)处理功能。英特尔在研发和测试上花费了数千万美元来扩展中央处理器(CPU),并计划投资2.5亿美元用于营销和开发新软件。
然而,如果微软不支持英特尔,这些努力最终会付诸东流。如果微软不能优化操作系统以运用MMX的优势,大多数应用程序的性能不会有明显提升。事实证明微软确实无法微笑着面对搭档的新企划,它担心一套新的特定于英特尔的指令可能会干扰PC市场。
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当时也在开发自己的多媒体技术,并在极力争取微软的支持。多媒体标准的碎片化会给微软造成压力,因为它必须为终端客户和独立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帮助,而多个多媒体扩展将使微软的支持成本翻倍。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微软要求免费授权AMD以换取对MMX的支持,而英特尔也妥协了。
Wintel联盟的近期挑战
不过真正导致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出现裂痕的莫过于近年来技术方面的威胁。处理器变得越来越小,而处理能力则日益强大。加上互联网和无线网的普及,计算机向移动设备和数据中心两方面发展,而这恰恰是微软和英特尔不擅长的领域。两家公司开始各自尝试选择新的合作伙伴。
微软在2000年开始试水手机市场,推出了移动设备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又在2010年推出新平台Windows Phone。英特尔也不甘示弱,在2010年与诺基亚(Nokia)合作开发Meego手机操作系统。它之后又与谷歌(Google)合作,推出基于X86架构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
然而这两家巨头公司还是没能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Windows Phone以失败告终,英特尔的X86架构处理器也败给了Arm架构处理器。X86架构强调性能,但对功耗及续航不太关注。相比之下,Arm架构低耗电节能且价格便宜,非常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尽管Arm架构在PC时代非常小众,但它随着3G、4G的兴起迎来迅速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
尽管没能成功进军手机市场,微软还是决定在Arm架构上赌一把。它在2012年正式发布基于Arm架构的Windows RT操作系统,并推出搭载该系统的平板电脑Surface RT和第二代产品Surface 2。这可以说是微软试水Arm架构的标志性举措,微软也对此寄予厚望,认为该产品可以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然而客户并没有买帐。Windows RT操作系统无法运行X86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此外价格不菲也是一大痛点。东芝(Toshiba)、惠普(HP)等厂商陆续宣布放弃Windows RT产品。微软无奈之下只好宣布停产Surface 2,并回归完整版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处理器的组合。
不过微软不仅没有死心反而越挫越勇,定意将Arm架构一试到底。在2017年的开放计算峰会中,微软宣布将与芯片制造商高通(Qualcomm)和Cavium合作,采用基于Arm的处理器为其庞大的数据中心提供动力。
微软后来也在包括PC的其他领域疏远了英特尔。在2016年12月,微软宣布为高通即将推出的移动芯片骁龙835开发Windows 10完整版。即使在英特尔自己的X86市场,微软也似乎急于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例如成为AMD新服务器芯片Naples的首批买家之一。
另一方面,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的发展加速了IT行业的“垂直化“。IT行业就好比一叠薄饼,每张饼代表技术的”一层“,包括芯片、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微软、英特尔和其他IT巨头多年来只聚焦于其中的一两层,但目前许多企业都开始进行垂直整合。为了这些新计算形式,不同的层之间必须更好地配合。
苹果就在近年来展开了垂直整合的新布局。苹果之前使用过三星、英特尔和高通的芯片,但它一直把拥有和控制自己产品背后的核心技术视为长期战略目标。自2010年以来,苹果一直在为iPhone、iPad和Apple Watch制造自己的A系列芯片。它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研芯片生产更优良的产品并更快地创新。
与此同时,英特尔在生产技术上的落后也引起了苹果的不满。通常,芯片工艺中的节点越小,功率效率就越高,也就越先进。当台积电(TSMC)和三星(Samsung)的工厂开始生产5纳米节点的芯片并着眼于3纳米时,英特尔还在生产10纳米节点的芯片。
基于这些考虑,苹果在2020年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M1芯片,取代了此前Mac系列产品使用了15年的英特尔处理器,从此告别了英特尔。与使用英特尔芯片的老电脑相比,M1 Mac系列产品性能更好,电池寿命也更长。
微软在2020年也加入了“造芯”队伍,开始为云服务Azure和Surface笔记本自研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对于一家多年来以生产软件为主的厂商而言,这一决策看似有些突然,实则有迹可循。在自己原本称霸的PC领域,苹果M1 Mac产品的成功给微软带来不小的市场压力,同时也刺激着微软采取相同的策略,通过自研处理器打造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
而在云计算领域,互联网及软件公司自研处理器一事早已不再新鲜。对成本更低、更节能的硬件的需求促使云巨头们纷纷走上造芯之路。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鼓励芯片设计师及想要主导该领域的云计算公司开发更适合人工智能需求的架构。除苹果之外,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Facebook、百度等科技大佬都已布局芯片设计和研发领域。例如亚马逊早在2018年就已经研发出Arm架构芯片Graviton,如今已经发布到第三代。
在微软自研处理器的消息传出后,英特尔的股价下跌超过了6%。微软之前与AMD、高通等芯片厂商合作使Wintel联盟产生裂缝,而此次自研处理器的举动可谓雪上加霜。
今年在苹果工作了近3年的高级工程师迈克·菲利波(Mike Filippo)担任起微软首席架构师,负责Azure服务器芯片的开发。与英特尔提供的芯片相比,微软自研的芯片很可能带来成本和性能上的双重优势。这不仅可以降低微软对于英特尔的依赖,还能帮助微软降本增效,打造云端一体、软硬协同的生态圈。
Wintel现今合作
那么英特尔和微软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了吗?其实也不是。或许“Wintel”的标签已经越来越淡化,但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并没有结束。
现在英特尔又再次与微软携手,参与到微软Azure的业务中。以人工智能(AI)为例,微软AI在边缘和云的方案囊括了英特尔在CPU、图形处理器(GPU)的硬件产品,软件层面则使用了英特尔推出的重磅AI工具包OpenVINO。这款软件产品还提供了丰富的机器学习预训练模型,补充了微软Azure机器学习平台的AI实力。
通过将创新软件和先进的硬件相结合,英特尔和微软为高性能计算(HPC)、机密计算、混合云、AI、分析等提供了尖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
“这次合作建立在多年的创新上,为客户和整个企业的业务提供一流的云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密切合作,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优技术和最大的商业机会“,英特尔云平台和技术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贾森·格里比(Jason Grebe)说道。
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微软和英特尔还联合举办了以“云车竞速,码到成‘工’“为主题的2022黑客松大赛(Hackathon)。两家公司以OpenVINO和Azure为技术支持,带领广大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在自动驾驶和工业生产安全这两大赛题方向进行探索,赋能绿色低碳时代。
可见微软和英特尔虽然一路走来经历过危机四伏,但一直在努力进取,在技术创新和开发上切实地投入和探索。两家公司几十年间的合作与冲突也见证了商业世界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这两位霸主在未来会创造怎样的新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中英文编辑、商业分析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英语系专业写作硕士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明花. “微软自研芯片:“Wintel“神话的终结?” 全球半导体观察, 2021-01-22.
2.Ramon Casadesus-Masanell and David B. Yoffie. “Wintel: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3 April. 2005.
3.Kavya Barnadhya H. “Microsoft Windows vs. Intel: Cooperate or Compete?” LinkedIn, 02 Oct. 2020.
4.Aaron Tilley. “The End of Wintel: How the Most Powerful Alliance in Tech History is Falling Apart.” 10 Mar. 2017.